导读:冯纪忠(1915~2009),字渊如,河南开封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从事教育六十多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一、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与梦想冯纪忠出身书香门第,清代开封科举家族的后人。祖父冯汝骙是晚清光宣年间浙江巡抚、江西巡抚,谥授“忠愍公”。冯纪忠本是冯氏“运”字辈,但他从小崇敬祖父,为纪念祖父起名“纪忠”,意思是纪念忠愍公祖父。冯纪忠父
冯纪忠(1915~2009),字渊如,河南开封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从事教育六十多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
一、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与梦想
冯纪忠出身书香门第,清代开封科举家族的后人。祖父冯汝骙是晚清光宣年间浙江巡抚、江西巡抚,谥授“忠愍公”。冯纪忠本是冯氏“运”字辈,但他从小崇敬祖父,为纪念祖父起名“纪忠”,意思是纪念忠愍公祖父。
冯纪忠父亲冯遵,民国初年在北京徐世昌政府任总统府秘书厅行走,文笔很好,中文根底深厚。1918年冯纪忠四岁离开开封到北京,住东堂子胡同,七岁就读外交部小学。
1926年11岁时父冯遵去世,他没有回故乡河南开封,而到教育条件更好的上海外祖父那里生活和学习。小学、初中就读上海南洋模范学校。上学路上经过外滩时,屡见外国大胡子巡捕追打人行道上中国行人,心中愤愤不平,少年时代就埋下爱国的种子。此后就读上海圣约翰中学、圣约翰大学土木系,同班要好的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人。冯纪忠青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绘画,喜欢看京剧、演话剧,文艺细胞潜移默化,从小打下坚实的美学艺术基础。
在圣约翰大学时期,看到斯洛伐克人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和外滩上的上海国际饭店,印象深刻,十分欣赏。他决心学习好建筑专业,把拥挤破旧的上海改造成漂亮的城市。
二、出国留学奥地利
1931年沈阳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掀起淞沪抗战。广大有为青年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各大学校掀起一股股出国热潮,纷纷到国外学习理工,学习医学,以科学救中国。同班同学贝聿铭、胡其达等先后赴美留学,多年后贝聿铭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师,胡其达成为机械工程师、工程专家。
1936年,冯纪忠随着时任驻德奥公使的姨夫刘崇杰赴西欧留学,就读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T﹒H﹒)学习建筑。这是一所奥匈帝国时代创建的大学校,学制五年,对留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毫不迁就,比一般专科学院要求更严。T﹒H﹒学习“建筑材料”课时,要求每人背背包上山采集各类石头标本,回来后一一辨认每块石头的材质,还要动手打造建筑用石材的一条棱边,从中感受工匠的艰辛。
冯纪忠在T﹒H﹒经过五年艰苦努力,发奋读书,通过了一系列的基础考试、专业考试和国家考试。他在1941年(27岁)T﹒H﹒毕业时,以许多届毕业生都没有拿到过的最高分“优异成绩通过”,获得奥地利国家颁布的“特许工程(建筑)师”的名衔。此后,经卡尔﹒赫雷教授的严格挑选,冯纪忠成为其门下的博士研究生。博导卡尔﹒赫雷是欧洲现代建筑学派卡尔﹒克尼西学派创始人克尼西的学生和助教,赫雷曾任皇家宫廷顾问,著名大教堂维护建造首席建筑师,T﹒H﹒校长,卡尔﹒赫雷教授曾有意留冯纪忠在校当助教,但正逢希特勒挑起的二次世界大战,时局紧张,最后不了了之。
战争也阻止了冯纪忠返回故乡的愿望和脚步。他只好在奥地利三个建筑事务所又做了三年多的建筑设计。其中在做一个中学学校的设计竞赛方案时还中了标的。
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冯纪忠归国心切,1946年整整一年都在奔波、寻找回国之门中度过。从欧洲启程后,历经艰险,辗转84天,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上海。他出国留学前后共十年半,回来后趴地上给母亲磕一个头,痛哭流涕,不能自已。1947年春节,冯纪忠又回到了故乡开封行宫后街38号冯宅,看望年近九旬的祖母。
三、一生奉献于建筑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1947年冯纪忠回国后,经当时的南京政府考试院考核和认证,评为正教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6年任同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后全国高校院系专业调整,在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同济建筑系,冯纪忠任建筑系主任。他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为榜样,主张五湖四海,不分院系派别,团结大家一起工作。
冯纪忠是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得益于早年在维也纳工科大学求学时教授们现代思想的教导和传承。现代规划起源于欧洲“大伦敦计划”和“大华沙计划”,现代规划思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内容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善的。现代城市建设远远超出建筑学领域,超出了建筑本身的内涵。具有现代建筑思想,加上自身深厚的东方根基是冯纪忠远见卓识、创新思维的源泉和思想基础。
1956年,冯纪忠在全国修订建筑专业教学计划会上,提出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意见,与会多数人不赞同。经过激烈辩论,他据理力争,最后获得批准。同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此前,同济大学土木系在1950年就创立了“城市规划组”,进行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探索。这批学生1955年毕业,冯纪忠曾带领学生进行嘉兴县的总体规划。此后,冯纪忠呕心沥血,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相比之下,全国大多数院校十多年之后才成立该专业。
1960年,冯纪忠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的构思,这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冯纪忠参考国外有关资料,根据自己多年设计经验总结,提出把建筑空间按用途、性质、相互关系划分成若干种空间组合,并合理组合和布局,强调建筑的共通部分和基础知识。把“建筑设计”理论概括的比较简约、易懂,容易掌握,可以举一反三,工民兼顾,并在各年级进行实施。经过两年教学实践,1962年在全国建筑专业教学会议上介绍了教学实施内容和成果。
1979年,冯纪忠在同济大学正式创办我国建筑类院校中首个风景园林专业(工科),此前1958年也曾实验开办过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绿化专门班)。冯创办园林专业的初衷是如何欣赏和评估园林,如何规划园林的开发和建设。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审查批准,冯纪忠被评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博士生导师。
冯纪忠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楚辞、唐诗、宋词等中国古诗词,撰写中国园林史,举办讲座,培养和指导一批批园林景观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应运而生:“自然观与园林伴生的历史”、“理性化——风景资源普查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等。
1980年,他又提出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设想,以美术为基础,从轻工业陶瓷、玻璃学习开始,对汽车零部件、机械零部件等一系列工业新产品进行开发与设计。
1981年,冯纪忠开始关注旧城改造和保护的问题。远见卓识地提出:怎样把提高居民居住素质与环境和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冯纪忠连续六年亲自带了六届毕业生,做了七个以旧城改造为课题的毕业设计方案。他在上海旧城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七块街坊,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造规划方案,力图保护旧式里弄的住宅群、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弄堂口的中式牌楼等城市传统文化建筑,并敏锐地发现旧城改造是今后中国城市建设的新课题。此外,他还提出了拆墙“透绿”,改善城市绿化的看法。
冯纪忠从1947年在同济大学担任教授从事建筑教育和专业开拓算起,至1994、1995年指导博士、硕士最后一批研究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培养出大批各类建筑设计人才、城市规划人才和园林景观人才,桃李满天下,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辛勤的忘我工作。2007年,中国建筑学会、建设部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举办“冯纪忠教授执教六十年庆贺大会”,冯纪忠在会上满怀深情地回顾说:“60年来一直支持我做下去的动力是学生,值得高兴和安慰的也是学生。60年来一路走来,大风大雨,磕磕碰碰,闯过一关又一关,我没有气馁,我没有懈怠,就是有我的学生给我最大的安慰啊。”
这就是冯纪忠建筑人生的动力和源泉。
四、一生投身于建筑事业,成绩斐然
1947年,冯纪忠(32岁)回国后,除了献身建筑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建筑事业方面同样成果累累,他的存世作品像一座座丰碑留芳人间。
1947年~1948年,冯纪忠先后参加南京城市调查和上海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上海外滩革命英雄纪念碑的评委。
1950年冬,冯纪忠应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的邀请,赴武汉进行东湖客舍建筑工程设计,东湖客舍1952年建成,其后这里一直是毛主席五十年代在武汉工作和生活的寓所。2008年武汉东湖客舍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建筑。同时陶铸还征求冯纪忠对东湖风景区开发规划的意见。
1951年,冯纪忠为上海公交公司停车场车库作库房设计,他采用大跨度钢混薄壳结构,这是我国第一个大跨度薄壳结构,开创了中国运用新型结构设计的先河。
1952年,冯纪忠设计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主楼,1953年开工,1955年落成。
1955年,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立了第一个声学实验室,开展室内声学研究。
1955年,由时任建筑工业部部长万里为团长,率领中国建筑师代表团访问苏联,冯纪忠为其成员。出发前,冯为全团做了西方建筑概略的报告。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索契等,考察每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建筑。
1956年,冯纪忠参加波兰华沙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竞赛。
1958年,冯纪忠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联名就北京天安门广场空间布局及建筑提出建议,后来周恩来总理聆听了此项建议,冯纪忠与会。
1959年,参加苏联莫斯科西南区住宅区建筑设计竞赛方案,获二等奖。
1959年参加上海三千人大剧院反向薄壳设计。
1962年,受杭州市余森文副市长之邀,设计杭州西湖花港茶室。茶室是中国传统文化,应亲和大地连接地气,茶室外形采用青瓦屋顶道士帽样,庞大的青瓦屋顶下容纳众多人聊天饮茶,充满中国味的亲情气氛。茶室1963年封顶。
1972年,中央指定冯纪忠(58岁)由安徽歙县五七干校调出,赴北京参加北京国宾馆的设计方案制定。1973年参加北京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制定。
1978年拨乱反正,“四人帮”的乌云终究遮不住灿烂的阳光,改革开放的春天终于来到了。冯纪忠那年64岁,作为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踌躇满志,热情奔放,觉得自己有一股想实实在在为国做事的热忱。
1978年、1979年,应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之邀,赴合肥讨论中国科技大学校址规划问题,并提出大学建筑选址一定要从规划着手,考虑时间、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冯纪忠应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的邀请,规划设计上海松江方塔园公园。方塔是位于松江县一座宋代遗存的古塔,这里原来是县府所在地,荒芜多年、残垣断壁、野草丛生。地势高低不平,垃圾瓦砾遍地。一条河流几近堵塞。冯纪忠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构思,运用现代建筑科技手段,尽量保存古代遗留的传统建筑,“与古为新”,以方塔为主体,大水面、大草坪、古树、竹林、挖堑道、铺石路,凸显天然、古朴、苍翠、幽静。1981年,方塔园一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其后冯纪忠大勇大谋、独具匠心,巧妙利用当地廉价的材料:毛竹、稻草、砖石等,经近代建筑科技处理,提高其强度和刚度,在方塔园东南隅又建造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大型茶社。光影随着时间在茶室内移动,充满艺术的灵动。冯纪忠给这个受百姓喜欢的茶社题名“何陋轩”。
1979年,冯纪忠应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之邀,赴安徽九华山做九华山风景规划调查。他敏锐地关注到旧城改造和保护问题,提出“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原则,要带着保护历史遗产的意识进行规划和开发,不乱拆原有的建筑物,包括道观、寺庙、民居,不破坏原来的风貌,保持寺庙的神韵和民居的徽派特色,不造高层建筑,不造假古董。
1981年参加和主持江西庐山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1981~1985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冯纪忠任上海虹桥机场扩建方案国际竞赛评委会主委。
多年来,冯纪忠还为全国城管局长班、全国建筑系统局处长班、全国风景名胜区干部班等各类学习班开班讲课。在《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设计新潮》、《城市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学刊》等业内专业杂志期刊上发表海量的论文和文章。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高校出版社,出版有份量的专著和教材。翻译或者审阅大量国外建筑类专业最新动态或著作。
五、一生奋斗不息,蜚声中外,誉满华夏
1982年、1984年、1987年分别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和德国德雷斯顿召开的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会议(ICAT),分别就旧城改建与保护、九华山的风景规划、松江方塔园公园进行了大会发言。他的讲话受到与会各国建筑师的好评和共鸣,一致决定把旧城改建与保护列为下一届ICAT会议的大会议题。
1985年,应邀出席日本东京下町改建国际研讨会,就上海城市改建作了演讲,会后参观了京都奈良园林。
1987年,冯纪忠(73岁)出席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年会,被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讲座。好友贝聿铭发电祝贺。
1990年,冯纪忠开发研究课题“风景信息时空转换及感知效应之测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
1990年南斯拉夫建筑国际展在美国纽约开幕,介绍世界有代表性50位建筑师作品,“方塔园”入选。
1990、1992年赴美国参加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年会,为洛杉矶大学讲学。
1992年,冯纪忠设计作品: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上海松江方塔园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1998年,设计作品东湖客舍等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定的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建筑创作榜。2008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1999年,其作品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
2004、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片“建筑人生:冯纪忠访谈录”、“方塔园”等。
2008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访谈冯纪忠。
2005年,冯纪忠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7年,入选“20世纪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学家”。
2007年,“冯纪忠和方塔园”展在深圳开幕,同时举办首届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
2008年,冯纪忠(94岁)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12月26日在深圳冯纪忠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表获奖感言。他说:“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在我工作当中,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坚持,自问我是在做公民建筑。”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冯纪忠的建筑人生,始终遵循和坚持公民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冯纪忠十分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他信手写下这段不朽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下一篇:当代著名建造大师 西萨·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