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大 师 >   正文

我不能看着中国建筑“失语”于世界:王其亨的长征

导读:本期人物:王其亨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样式雷建筑烫样”国宝守护人受父辈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气影响,强国梦一直是王其亨的理想。在这一理想的驱动下,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以打破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的“失语症”、为中国古建筑正名为使命,行走在寻找中国建筑文化之根的苦旅中,一做就是40多年,整理和解读了2万多件“样式雷图档”,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桃李满天下。王其亨

本期人物:王其亨


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样式雷建筑烫样”国宝守护人


受父辈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气影响,强国梦一直是王其亨的理想。在这一理想的驱动下,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以打破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的“失语症”、为中国古建筑正名为使命,行走在寻找中国建筑文化之根的苦旅中,一做就是40多年,整理和解读了2万多件“样式雷图档”,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桃李满天下。

王其亨虽已年近八十,却依然做着边“爬房上梁”实地测绘工作,边查文献解难题,“我不计较能活到哪天,只要能思考我就继续做研究”。

王其亨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指导者和中国建筑史的卫道者,还是“样式雷建筑烫样”国宝守护人。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广场这些当代著名设计,全部出自他的弟子之手。

中房报记者 许倩 天津报道


“不挖掘透中国建筑里面的价值,那我们就有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王其亨说。


他为研究“样式雷”图档,带领团队将样式雷家族散落在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世界各处的资料一点点探明。哪怕一个破纸团,都不放过。


一张张“样式雷”图档上,经常没有明确信息,他们只能如大海捞针般一点点寻找线索。就为这一点点的线索,他们行走在全国各地进行古建筑实地测绘,爬房梁、下地宫,只为摸清古建筑每一个细节。


在外测绘时,条件艰苦。起初没有团队,王其亨一个人扛着测绘仪,因为钱不够,经常每天就吃两个饼子。


一边进行实地测绘,一边进行文献研究,持续40多年,无数个日日夜夜,但他乐此不疲。


这一切,只为在西方建筑设计话语体系下,打破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的“失语症”,还原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在世界中的真实地位。


耐住寂寞,不辞辛苦,执着追求,王其亨就一步一步成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指导者和中国建筑史的卫道者,“样式雷建筑烫样”国宝守护人。


从1982年到现在,他整理和解读了2万多件样式雷图档,“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之一”。


基于测绘成果,他完成了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样式雷”成为全世界唯一同时拥有5项世界文化遗产和1项世界记忆遗产的建筑世家,填补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历史上的空白。


“我的影响力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很遗憾。但是我尽了最大努力。”王其亨说。


强国梦

下载.jpg

2022年,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王其亨于古城宣化测绘现场。


“我是一个挺怪的人,理想主义,偏执。认定的事情,一条道走到黑。”王其亨自嘲地说。正是在这种近乎偏执的信念支撑下,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样式雷”的保护和研究中。


受父辈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气影响,强国梦一直是他的理想。


“我从小喜欢画画,1961年准备中考,当时中央美院附中在成都招生,我当时就想报考,征询父亲意见,父亲说画画能强国吗?他的观念就是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秉承这个理念,我改变观念,一定要考大学。”


“后来填报大学志愿时,想学飞机制造,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知道自己家庭成分能不能报,因为飞机制造属于机密类专业。最后我瞒着父亲,填报了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就是奔着强国梦。”他回忆道。


大学毕业后,满怀报国热情的王其亨却被分配到了一个小山沟,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十年。但他依然做着强国梦,“哪怕给国家砌块砖、安片瓦,也是给国家做贡献。”


在工地干活的同时,他坚持看书、买书、学习,“工地上没有书店,我就把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全攒到一起,每年两个月探亲假,都用来钻图书馆,读书,做笔记。”


这个过程,他确定了自己想做什么。他相信,文革结束后,国家一定会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我拼命读书,寻找机会。在分析了3000多个古今中外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后决定,我要发挥自己的知识面,改专业,改学建筑史,全力以赴投入到建筑历史的研究中去。”


1982年2月,王其亨回到天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这一年开始,他正式投入对清代皇家建筑的研究。这之后,每走一步,他都是按照自己预定的路线在走。


彼时,他给自己定的硕士论文研究课题是“清代陵寝地宫研究”。这个题目当时几乎没人进行过深入研究,文献档案也挖不到多少。


1982年,王其亨第一次来到清东陵测绘,他形容自己当时“目瞪口呆”,“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对话、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对话,简直天衣无缝,天人合一。”


清代陵寝正是出自“样式雷”之手。在北京图书馆进行“样式雷”图档原件查阅时,王其亨发现,“样式雷”图档数量庞大无序,如果不进行系统的鉴别工作,根本无法利用。


中国古代营造工匠创造了无数宫殿、庙宇、园林,但设计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面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以至于,百年以来中国古代建筑都被世界建筑学界质疑“没有设计”。


王其亨决心揭开这个谜,让更多人认识到“样式雷”的价值,为中国古建筑正名。


偏执与坚持

下载 (1).jpg

2018年王其亨于甘肃省嘉峪关测绘现场。


“样式雷的研究过程非常艰苦,但我心悦诚服,其乐无穷。研究过程就是一个福尔摩斯探案过程,探案成功了,你高不高兴?当然高兴。”他笑着说。


研究中他发现,样式雷的设计手法和今天的建筑设计不谋而合,他们非常先进。“专注、敬业、脚踏实地,无论是样式雷家族的哲匠们,还是今天优秀的建筑师,这种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样式雷”是对主持设计清代皇家建筑的雷姓家族的誉称。在清代前后200余年中,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现在的首席建筑设计师。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六分之一出自雷家人之手。故宫、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摄政王府、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均有雷家的手笔。这些建筑无一不是端庄大气,每个细节处都寄托着祖先工匠们的巧思。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凋落,样式雷家族的辉煌也走向尾声。1930年前后,生活无以为继的雷氏后裔,终因穷困潦倒,开始变卖先辈庋藏的大量样式雷图档。彼时,日本人、中法大学对这些图档虎视眈眈。这个时候,朱启钤发起中国营造学社,一举买断上万件样式雷图档,才不至于让这些图档全部流失。


此后几十年历史浮沉,“样式雷”图档安安静静地被收藏在各处,等待真正有识之士来发现与研究。在这群人中,王其亨和他带领的天津大学样式雷研究团队,推动了“样式雷”更快站上世界舞台。


“不熟悉前人做的工作,就不知道前人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盲区。我拼命投入精力研究‘样式雷’,就是为了争中国的话语权。”王其亨说。


40年间,他研究整理出了2万多件样式雷图档,带领团队完成数百次测绘,指导绘制了数万张测绘图纸。在一张张图档、图纸里,“样式雷”家族的显赫声名,重新鲜活了起来。


样式雷图档的发现向世界证明,中国古建是有设计的。中国建筑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不朽价值,终于得到世界认同和尊重。


测绘是个苦活。现已年近80岁的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一边继续做着“爬房上梁”的实地测绘工作,一边查文献、解难题。在电脑前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我不计较能活到哪天,只要能思考我就继续做研究。从1982年2月7日以来,我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一直如此。”


钻研得越深,他越是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其实有大乾坤。这个过程,他发现了古建筑设计的奥秘——风水,这也是过去中国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存在的盲区。


“风水不是迷信,实际上是景观建筑学。”王其亨认为,风水学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理论的精髓,它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影响着古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他一直把风水学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深耕其中,被矶崎新(曾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称作“中国风水第一人”。


王其亨非常欣赏鲁迅的一句话: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王其亨在大学期间就把这句话引为座右铭,“我做了常人做不了的,就是因为偏执、固执己见。”


立言与传承

下载 (2).jpg

王其亨在给学生上课。


从宫廷到民居测绘,从园林到陵寝建筑,王其亨行走在世界各地,找寻什么才是中国古建筑之美。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下包含中国的内容太少,他认为自然美其实起源于中国,古建筑就浓缩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观。


反观现在的城市建筑,“价值观错位、盲目崇外导致一大堆现代建设病。把宝塔山拿掉,延安还有特色吗?把黄鹤楼搬走,武汉还有地标建筑吗?40多年来,大量土地资源被拿来盖房子,中国城市原有地标性建筑消失殆尽。而很多现代建筑看起来伟大,细节往往经不住推敲。”说到问题,王其亨会毫不留情地针砭时弊。


“一定要通过人文建筑,彰显中国山水之美,这是中国建筑之美。”他希望看到,每一个地域建筑,能和这个地区的山水资源对话,“历史上曾走过的成功的路,为什么不能总结一下?”


他还给开发商提建议:“适当的高层建筑点缀城市是有价值的,利用高层建筑可以搞绿化,让城市到处能看到绿色。”但是没有人实践。


他还提到建筑物命名问题,“要用富有人文意义的字命名。柳浪闻莺是杭州西湖十四景之一,写出这四个字,就能想象出一幅非常美的图画,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奥秘。反观中国现在很多地名、建筑名、小区名崇洋媚外,叫什么罗马广场、维也纳广场。”


“我们的建筑师做了方案后,不知道怎么征服业主,自己的学养就不够。如果能够在价值观上强调中国传统,直指人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没有推销不掉的方案。”他说。


“我们的建筑教育,同样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中没有及时回头看看中国传统,去挖掘它、顺应它,去运用到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王其亨接过了这个使命,最终得以让样式雷图档和曼德拉、诺贝尔档案一样,同时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不做学问,连自己国家古建筑的价值都不知道,说不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把古建筑的价值挖透,把所有资源正大光明地提交给国家”“做了40多年,我很自豪,我做到了。不说是做的尽善尽美,但是绝大部分过去的盲区、空白,我挖出来了。”他说。


王其亨担负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教书育人和传承。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王其亨的弟子有5000人之多,很多弟子的名字及其代表作品,他能一一道来,其中很多是国家级建筑大师。


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广场这些当代著名设计,全部出自王其亨弟子之手,把中国传统和当代科技进行了完美结合。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前两个我们做不到,立言可以做到。必须传承文化。”他说。


自1984年留校任教后,王其亨坚持每年带学生爬房上梁一个月,实地测绘古建筑。这些学生毕业后,随着年龄越长,他们越是留恋大学期间现场测绘那一个月,零距离和古代世界级大师的作品对话。“一旦产生认同感、敬畏心就不可能去破坏(古建筑)。所以天大毕业的学生对待古迹、古建筑,绝对不会轻易地出现扒掉、拆掉的情况。”


鲁迅曾称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因热爱而埋头学术的科学家们,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发一分热、发一分光,埋头只顾向上走,走着走着就发现,国家因他们变了样子。而我们也正在以他们为榜样。


对 话


王其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比我爬得多”

下载 (3).jpg

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样式雷建筑烫样”国宝守护人王其亨


中国房地产报:近几年您还在做实地测绘吗?


王其亨:去年还在爬房,测绘的是古城宣化。起因是发现了明代一个工匠的草图,里面含有大量古代建筑遗存的信息,只有通过测绘、爬房上梁去挖掘,然后再核对文献。这是我的强项,也是我们研究所的强项。我爬了40多年了,东陵西陵的山,我基本上都爬过,每座建筑的房顶我都上去过。中国没有第二个人比我爬得多、爬的时间长了。


中国房地产报:什么时候是您觉得困难的?


王其亨:我这个人,越是困难越不服输。我相信人活一口气,你们可能没法想象,就是信念的支撑。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东陵西陵测绘时,经常一个人去,一个礼拜到十天之间。因为钱不够,一天就吃一顿饭,其实就是两个饼子,最后整个人胡子拉碴、形容枯槁,回到学校补给上一个礼拜,就又去了。就这样玩命地干,我不后悔。


我现在快八十岁了,一坐在电脑前挖文献、做研究,就停不下来。今天从早上到中午,我就喝点了水,工作起来没有饥饿感。我在研究,开封艮岳的太湖石是怎么搬到北京的?什么时候搬的?没有人关注这些,我愿意投入精力研究,今天我终于把它攻破了。


中国房地产报:您会觉得枯燥吗?


王其亨:其乐无穷,绝对不枯燥,原因是始终有所发现,信念也支撑着我。比如,我又发现了北京建城史中的一个扣,我解开了。北京最早的城市地图,我把它考证出来了。研究过程就是一个福尔摩斯探案过程,探案很成功,你高不高兴?当然高兴。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做,我不计较活到哪天,只要能思考我就做,并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状态。


中国房地产报:您对现在满意吗?


王其亨:这辈子我很满意,第一是投入建筑史学研究,把中国建筑史学的第三个阶段,从有什么、是什么到为什么,大胆地往前推进了一步。这不是“老王卖瓜”,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后人必须做的,不然对不起前辈。第二是解读“样式雷”图档,就像断案一样,要判出科学结论。现在还有大量案子没结,但是绝大部分案子结了,可以把这些图档解读出来了。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规划,“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及,您对国家屡次提及的“工匠精神”如何看?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坚守这种精神?


王其亨: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样式雷精神,就是“诚”,精诚敬业的“诚”。所谓行行出状元,这个状元往往是带有偏执型的,是持之以恒、不停总结经验、不停反思后的产物,这个产物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是必要的。


反观近几年,经济发展太快带来整个社会空前浮躁的心理,各行业都缺少敬业精神熏陶,简单讲就是拜金主义向钱看,这是最大的病。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您们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对于未来有什么新期待?


王其亨:我们这一代人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是强国。我选择的强国路是围绕建筑本质发展历史,挖掘古建筑中的建筑理念方法。研究样式雷图档40多年,我很自豪,不能说做的尽善尽美,但是绝大部分过去的盲区、空白,我挖了出来。


第二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我教过的弟子有5000多人,一队国家级建筑大师,他们很成功,拿了很多奖项。但是我的影响力只是很窄的一点点,很遗憾,但我尽了最大努力。我愿意跟同行合作,天下公器、与人为善,虽然这可能会被看作迂腐。

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