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到江南水泥厂,首先得介绍“洋灰陈”。“洋灰陈”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居津的陈序宾、陈一甫、陈范有、陈达有三代水泥实业家。陈氏原籍安徽省石埭县(现石台县),该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陈范有(1898-1952),名汝良,出生于天津,191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是南开中学第七届学生,比后来对他评价很高的周恩来高一个年级。陈范有以品学兼优闻名全校。1917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他的父亲是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
提到江南水泥厂,首先得介绍“洋灰陈”。“洋灰陈”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居津的陈序宾、陈一甫、陈范有、陈达有三代水泥实业家。陈氏原籍安徽省石埭县(现石台县),该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1925年,陈范有进入启新洋灰公司担任工程部土木工程师、公司协理。1933年,启新为扩展业务,派曾留学美国的技术专家赵庆杰来到江南一带察勘地形地质,选择建厂地址。赵庆杰用了一年多时间最后将新厂址选在了南京栖霞山一带。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矿石,又濒临长江和沪宁铁路,交通方便。 1935年5月23日,启新公司向丹麦史密芝公司订购了两套当时国内最先进、年产20万吨水泥的机器设备,又向德商禅臣洋行订购了电气设备及柴油发电机一台。然而就在机器设备安装接近尾声的时候,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军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事迅速推进到了中国东南沿江、沿海一带。 此时,江南水泥厂建厂工作已经完成了十之八九,到底是继续建设,还是停建避敌?这让主要负责人陈范有十分犯难。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现决议除非时局再有特殊转变外,吾厂当仍进行试机……关于开机所应用之一切材料,仍望充分预备……再关于吾厂拟开机之事请暂勿对外宣传。” 低调开机,这是为日后护厂做了伏笔。 1937年江南水泥厂
国难
1937年11月4日,江南水泥厂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机。而试机成功一天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近在咫尺。
国民政府准备把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一些工业内迁到四川,但因为需要取土、运输等条件,一旦搬迁就无法按质生产水泥,江南水泥厂无法迁走。
这座当时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按照设计的每年20万吨生产力计算,一年的产量足够日军建设飞机场或者港口所需,要是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紧急,紧急疏散和撤退被提上日程。几天之间,留守人员将可拆卸的零件卸下,与一些重要的工具一起埋入地下,沉入围厂河里,并建造密室,隐藏部分重要机件。
想到当时工厂还没付清丹麦商家的费用,陈范有心生一计,找到了与天津启新洋灰公司有关系的德国工程师卡尔·京特,由他赴上海与丹麦史密芝公司谈判,以货款未结清,机器仍有部分属于丹麦公司为由,请他们派员一起护厂。史密芝公司通过招聘,找到了26岁的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辛德贝格签下了“生死契约”,“我特此同意志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在契约末处,他郑重地写道:“假使我死亡,这钱(薪水)通过丹麦总领馆支付给我的双亲。”
12月5日,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博士以及两位翻译,三四天中先后换了轮船、汽艇、汽车、火车,自逃难的人流中“逆流而上”来到了江南水泥厂,第一件事就是在厂门口钉了“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和有德、丹两国交叉国旗的木牌。
很快,战争一点点吞噬了南京远郊、近郊和城区,日军打来了,难民涌来了。
在陈范有的提议下,工厂成立了京特、辛德贝格与三十名职工组成的留守组,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与日军周旋,尽可能在厂里安置和救助难民。难民营里还开设了诊所,地址就在原为经理办公楼的小黄楼。
1937年12月-1938年3月,两万多名难民受到了他们的庇佑。
当辛德贝格被日军逼迫不得不离开南京时,难民代表们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表达感谢与纪念,正文的四个大字,是“见义勇为”。
新生
在一次次交涉中,日军发现了水泥厂的生产能力。
1938年2月,江南水泥厂上海办事处职员被迫陪同日本三井洋行代表和小野田水泥株式会社人员,从上海启程,一同前往南京“参观”。之后,陈范有得到报告,工厂的房屋、机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他的心中既喜且忧。
1941年4月,日军强令汪伪政府工商部发出通知,要求江南水泥厂立即撤除德国、丹麦两国的国旗。《事变后江南水泥公司大事记》中记载:“(1943年)7月,敌使馆对江南表示,江南厂既一再延宕,不进行开机,机器废置有误生产,应将江南厂机器搬来华北设造铝厂。”
很快日军直接动用军力,强行命令江南水泥厂拆设备,搬到山东生产飞机所需的铝材。江南水泥厂员工再次使用拖延战术,用各种办法延缓拆卸机器的时间。水泥厂董事们很快又想到了一个应对办法——因为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所有的重要决定必须股东大会通过。股东谈话会上,到场的几百户股东空前团结,全部反对拆迁。这让陈范有和董事会十分感动,他们下定决心与日本人斗争到底。
日军恼羞成怒。1943年12月19日,华北轻金属公司代表率领大批日本技工进入厂区,26日起开始强拆机器,连电线、润滑油等小件物品都不放过。1944年8月,日军将所有机件全部拆完,运往山东张店。1945年上半年,日军又抢占了厂房,准备用来生产酒精。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投产,日本就投降了。
抗战胜利后,江南水泥总公司重新组建,陈范有任总经理,但是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期间无法正常生产。
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开馆仪式现场
据战后数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仅工厂停工一项,损失就高达300多万美元。全部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
新中国成立后,陈范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任中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为尽快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泥支援国家建设,他致函南开中学校友周恩来总理请求解决供电问题。在周总理关心下,1950年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完工。
195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第二版的显著位置刊登着《人民政府积极扶助下,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开工》的报道。这个不曾为敌人生产过一吨水泥的企业,历经十六年的风霜雨雪,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水泥。
江南水泥厂当年就生产出1.5万余吨优质水泥,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不仅弥补了中国高标号水泥的空白,而且对支持抗美援朝和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江南水泥厂名列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江南水泥厂建设步入正轨,生产的‘金轮’牌、‘五羊’牌、‘钟山’牌等多种优质水泥,不仅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也不断开拓创新,获得了国家质量金奖、银奖在内的多种奖项,是中国水泥工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几十年里也留下了众多的档案资料,蕴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次史料馆的建成开放,也是国企转型探索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江南水泥厂党委书记张新华介绍说。
这座凝聚了中国近代工业苦难和辉煌的工厂,虽饱经沧桑,但拂去历史的尘埃,它所承载的强国梦想,仍然闪闪发亮。
下一篇: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