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设计家 >   正文

靳喆:做“人民的建筑设计师”

导读:沈阳的张大爷午后在自家农村小院悠闲地晒着暖儿,此时同村的李大妈也已借助轮椅推着常年卧床的老伴儿出门遛弯儿;远在北京西城区的刘爷爷和老邻居们在刚改造完的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下着棋,不时地望向正在儿童活动场地嬉闹的孙子。让老人拥有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给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玩乐环境……这些心愿与美好生活的实现,源于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喆所在研究团队的一次次改造。长期的实

55.jpg

沈阳的张大爷午后在自家农村小院悠闲地晒着暖儿,此时同村的李大妈也已借助轮椅推着常年卧床的老伴儿出门遛弯儿;远在北京西城区的刘爷爷和老邻居们在刚改造完的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下着棋,不时地望向正在儿童活动场地嬉闹的孙子。


让老人拥有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给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玩乐环境……这些心愿与美好生活的实现,源于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喆所在研究团队的一次次改造。长期的实地调研、真实的用户反馈,微小到无声的每个细节都被认真记录并最终呈现在改造方案中。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他们用尽全力,打造柔软有温度的建筑空间。

2010年,靳喆从建筑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任建筑设计师。


入职几年内,靳喆迅速进入角色,找准定位,参与完成多项住宅规划、商业类、文化类项目的工程设计。几年间,靳喆作为方案主创完成了内蒙古乌海军分区综合办公楼项目、北京利尔德文化创意园项目等,100多万平方米的规划建筑项目方案设计、20多万平方米的施工图设计工作,为她的项目策划及对项目全过程整体把控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大学期间的学生会工作经历,她毕业入职后同时承担了院内的党建工作。


时光在一次次的匠心设计中飞逝。2017年,靳喆参与到“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障碍人性化设计中,新区的规划是国家千年大计,这对靳喆所在团队来说,既是一次业务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场思维颠覆之旅。


全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程度近年日益提高,但在2017年仍然受到“国内专家学者人数过少”“可借鉴经验缺失”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靳喆就职的公司承担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总承包业务,该项目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列为专项的项目。


在无障碍建设的几位老专家学者带领下,靳喆与团队的设计师们驻扎现场调研、设计,与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工艺工法,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设计点。例如,导引服务台通常为普通成年人设计,不便于轮椅乘坐者及儿童进行咨询,团队将之改为低位服务台形式并倒圆角;除了注重无障碍出行坡道的铺设外,还额外留意了会议室桌面的高度及演讲台两侧的坡道设计,“越来越多优秀的轮椅使用者能够走上舞台,在做设计时,我们应该将眼光落在每一个细微处,提供便利。”


历时两年的研究、设计、建设过程,形成了在国内首个可示范推广应用的无障碍系统化专项设计雏形。在此过程中,除了不断地突破自我能力的边界,也让靳喆有了许多体悟:“最初大家都是考虑国际标准是什么、哪些是必要设施等问题,但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除了细微处的落地,更应该从城市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等宏观层面,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张蓝图’深度融合。”


“无障碍设计不应是被孤立的单项,它一定要有机地、自然地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公共环境融为一体。”这个项目肉眼可见地让靳喆得到成长,也让她重新思考“无障碍设计是为谁而设计”这一命题。

2017年,中建设计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第一家由大型中央国有企业牵头创立的无障碍研究中心。靳喆任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中心成立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住建部《新时代无障碍机制体制研编》《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研究》《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研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宜居之都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无障碍研究工作,让靳喆来不及停歇,更是无暇顾及牙牙学语的孩子,一刻也不停地奔波在研究和示范应用的路上。


北京西城区的胡同改造项目、美丽乡村规划、沈阳适老化改造项目都是靳喆及团队的心血,杭州、嘉兴、衢州、哈尔滨、沈阳、海口等多个城市都时常闪现她忙碌的身影。“一项项科研成果和一例例示范项目带来的经验,需要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一步步完善,在实践中亦可帮助无障碍理念的传播。在无障碍这条路上,看到了老人、残障人士的需求,便一刻也容不得我们懈怠。”靳喆认真地说。

2018年,杭州湖滨步行街街区被商务部纳入全国首批改造提升试点的11条步行街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对标世界一流的“无障碍步行街区试点项目”。本次改造包含交通接驳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建筑场地系统、无障碍服务配套设施系统、标识系统、智慧化系统的无障碍系统化全过程专项设计、近千项全龄友好无障碍微改造节点设计。


靳喆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创建了从咨询到规划设计、选材、施工全过程各专业协同一体化改造的建设模式。


“设计与落地不应是割裂开的。”这是靳喆无数次实践总结的经验,亦是本次项目中她坚持的原则。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的高品质落地,靳喆带着团队驻扎现场深度参与了选材、施工、产品设计等每一个环节。


铺设无障碍坡道时,她乘坐着轮椅一遍遍调整铺设角度;杭州的大雨中,又一遍遍步行在盲道上测试防滑性能;关于扶手的材质选用,坚持由设计师现场选材。施工人员对她近乎苛刻的较真态度时常感到不解,靳喆却说:“对于我们来说,坡道的倾斜角度相差几度或许根本难以察觉,但对于乘坐轮椅出行的人、推着儿童车行进的人、需要助力车辅助行走的老人来说,多倾斜的两度或许便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换位人生”的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她一次次出行、一户户调研、一个个追问,从真正有出行困难的人口中记下的需求。


她知道这些设施是为谁而做,她坚定这些设计是为了解决谁的痛点。


“许多视障人士出行时会将城市的排水系统当作盲道来走,因为总结发现下水道盖板的格栅宽度不致导盲棍掉落,且整齐连贯无异物遮挡。所以在设计步行街区的盲道时,我们特别关注了盲道的连贯性且在选材上关注结构合理。关于盲文凸起标识的设置,视障朋友们笑称,‘你们设置了我们也不知道在哪,且那个标识夏热冬冷,碰不得。’于是我们创新性地增加了与街区智慧大脑耦合的无障碍地图及语音导航系统,在关键节点为视障出行人士提供语音提醒服务。”提到方案落地的种种,靳喆如数家珍。


最终,“杭州市湖滨步行街区无障碍改造项目”完成后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评选的“2021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2020年北京勘察设计一等奖。


近年,除了参与一个个或重大或民生的项目,靳喆还一刻不停地诞生了许多“深夜作品”——参编了住建部《无障碍设施建设图集》、团体标准《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标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既有住区公共设施改造技术规程》,参与了书籍《新时代中国建筑绿色设计》编制工作等。


当问及为何会在这一不太被大众关注的领域深挖,成就感来自何处时,靳喆回答得很朴实:“全龄友好无障碍研究是一个小众领域,也是一项软科学,虽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它是一项润物细无声、能带来潜在持续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科学。”


“从宏观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落实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的讲话精神。从经济方面来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目前已达到2.6亿人,现实潜在的障碍人群达5亿人。通过无障碍的发展,从供给方面,有助于发挥老年人、残疾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人力资源;从需求方面,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关于未来,靳喆及团队正在研究开发数字孪生全龄友好无障碍城市关键核心技术、主动健康社区和家庭病房改造等关键技术,填补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整个城市空间就像是一个家,发达的经济、良好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硬装基础,但无障碍设计的建设仿若家里的布艺、窗帘等软装,它是实现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亦增添了这个家的温暖。”这是一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忱和探索无障碍的大爱情怀。



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