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设计家 >   正文

大都市地区可持续乡村建设——东石、兴达村并村重建

导读:摘要:东石村和兴达村需要完成710户的异地并村重建。该项目延续了传统水边村庄的肌理,并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水系。在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要求下,该项目形成了多个边界可变的居住区,避免了兵营布局。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的设置,充分考虑与居民点和自然景观环境的融合,已经成为村里的日常聚会活动地点。它创造了一个具有传统乡村憋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社区,同时适应了新时代乡村生活的需求。关键词:延续水乡肌理,边界自由的

摘要:东石村和兴达村需要完成710户的异地并村重建。该项目延续了传统水边村庄的肌理,并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水系。在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要求下,该项目形成了多个边界可变的居住区,避免了兵营布局。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的设置,充分考虑与居民点和自然景观环境的融合,已经成为村里的日常聚会活动地点。它创造了一个具有传统乡村憋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社区,同时适应了新时代乡村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延续水乡肌理,边界自由的居住集落,日常聚会活动空间,可持续发展


1 概况

上海市政府为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通过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让更多农民共享城镇化地区和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节地率要求30%以上的乡村必然采用高密度的集中建设方式(经估算,檐口限高10m的情况下,预计容积率需接近1.0),这对传统的水乡风貌特色、舒适的乡村居住体验以及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会发起了挑战。


项目位于松江区叶樹镇东部,这里是一派稻田、河流、村落相交融的江南水乡风光。2019年,东石、兴达村开始规划迁移归并,到如今雏形建成,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气的新型乡村聚落。


我们在介入项目之前考虑了3个主要问题:在大规模统一建设后,乡村风貌如何延续?在土地集约和低成本建设下,村民的人居环境如何得到保障?通过规划并村重建,是否可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图片

总平面



图片

鸟瞰


2 回归乡土的设计

2.1 延续水乡肌理的规划结构

(1)融于自然的乡村肌理

从规划选址开始,我们希望延续现状乡村肌理,将集中居住点化整为零,按照组团式结构布局,设计在延续传统水乡肌理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水系,同时保留了居住组团与农田的紧密关系,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形成了自然有机的乡村风貌。组团所限定的农田、树木、水渠,自然而然地成为乡间景观与活动空间。


图片

乡村肌理延续


(2)围绕农田的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了5个居住组团围绕中央农田布局的设计结构,并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放空间嵌入各组团中,充分考虑与居民点和自然景观环境的融合,使其成为村里的日常聚会活动地点。既满足了步行生活圈的公共配套和村民活动场地需求,又提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空间,比如草龙舞、竹编、制作米糕等非遗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村委会通过首层空间的开放,与村落组团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两侧檐口与中庭的灰空间成为村民平时聚集聊天的场所以及村民公共议事及活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即将投入使用的日间照料中心引入了当地养老机构,同时鼓励村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养老机构统一运营管理。


图片

保留水系


2.2 集约土地要求下的居住聚落

项目在总体结构的控制下,形成一个个边界自由变化的居住集落,避免了因集约土地要求下出现的兵营式布局。


图片

居住组团模式


(1)灵活组合的住宅组团

住宅组团由两种形式的住宅单元通过不同拼接模式构成。不同户数的拼接调节了立面的节奏变化,不同间距的控制形成了组团的围合空间,而不同形式的组合又塑造了乡村的自由边界。


图片
图片

村居组团


(2)发挥村民能动性的宅前屋后

每个住宅单元预留了宅前屋后空间,由村民自主设计安排,前庭实现了檐口下闲坐、晾晒、停放电瓶车等功能,后院满足了种菜、养花等习惯需要。


图片

村居宅前屋后


(3)适应村民真实生活需要的居住空间

住宅内部空间充分考虑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入户空间预留较大的换衣区域,方便村民更换劳作衣服;一楼客厅和卧室可以合并为大空间,适应多人口家庭起居活动;餐客厅之间的过渡区域可以根据村民需要自主改造成储藏间或是第二餐厅,以方便村民在家宴请。


图片

社区生活


2.3 产业可持续下的新乡村功能空间

(1)复合共享的村委会

村委会除了包含社区办公、社务事务受理等基础功能,还容纳了共享的会议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等多项可供村民和村内企业共享使用的附加功能。多功能活动空间灵活多变,适应作为非遗展示体验、节庆庆典乃至产业发布等多种使用场景。村委会的外部空间设计亦强调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开放式的中庭联通东西组团,屋顶平台设计为可参与的屋顶剧场,南北侧的弧形墙面面向自然景观,塑造成开放、趣味的檐下灰空间,而长长的半室外楼梯,则增强了建筑内外的互动。这些可参与的建筑界面设计让村委会成为“最亲切”的建筑。


图片

鸟瞰


图片
图片

村委会


(2)产业触媒的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设计为面向农田的开放式庭院,以弧形走廊串联建筑空间,并设计层层退台,营造符合当地老年人习惯的晒阳空间,塑造有记忆、有温度的场所。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希望能发挥日间照料中心的产业“触媒”作用。在深入调研叶樹当地乡村养老的基础上,团队提出鼓励村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养老机构统一运营管理,形成“日间照料中心+农宅养老公寓”的组合发展模式,为叶樹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3)传承非遗的文化活动中心

稻田中央的文化活动中心被设计成一组错落的谷仓形态,传达了松江作为沪上粮仓的象征意义。建筑编织表皮的设计呼应了叶樹竹编非遗技艺,而在稻田掩映下的建筑外部空间则成了非遗草龙舞展演的绝佳场所,体现了非遗传承主题下的文化空间憋力。


图片

编竹编


3 未来可期: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社区

项目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农村社区,它既有与传统乡村的乡土连接,又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农村社会关系的稳定,为农村带来新的活力,探索了一种可持续农村社区的新可能,体现在社区生活、地域文化、产业以及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年轻人重新回归乡村——社区可持续

新社区的建立,让农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改善,项目建成后原住民迫不及待地搬进新家,在城市工作的子女也更愿意回到乡村和他们的祖辈一起度过周末,年轻人的回归让村庄逐渐有了活力。新的社区以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为核心,公共事务的参与让村民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一个健康、有凝聚力的农村社区得以形成。


图片

村居生活


(2)非遗继续传承——文化可持续

村庄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和技艺依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生,因而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新的社区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了空间,传统的非遗文化活动如草龙舞、竹编、制作米糕等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欢。


图片

舞草龙


(3)产业有了引入意向——产业可持续

设计为未来乡村产业的导入留有余地。设计考虑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可能,引入当地养老机构,同时鼓励村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养老机构统一运营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不断吸引城市居民来到这里,为养老和旅游等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图片


图片

村居生活


(4)乡村融入自然环境——生态可持续

社区在诸多方面响应环保倡议:包括保留原有水系、减少硬质铺装、创造柔性的社区边界等。尤其是通过在社区组团中保留的水系,设计为社区中心的“绿色海绵”,使其成为吸纳雨水、组织自然排水的最佳通道。


图片


图片

村居生活


新的社区以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为核心,公共事务的参与让村民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也更有归属感。草龙舞、竹编、米糕制作等传统非遗文化活动成为村民之间的纽带,一个健康、有凝聚力、文脉可传承的新农村社区正在逐渐形成。


项目信息

业主:东石村村委会

地点: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东石村

设计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宋照青

设计团队:寿劲松,石哲宇,张建伟,

张曼,王龙,王泽喧,强瑞,王翀,

唐高文,刘梦琪,程志才

施工图单位: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建筑面积:140,000m2

设计时间:2019.05

竣工时间:2022.07

摄影:行知摄影


寿劲松

B.198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主管



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