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设计家 >   正文

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

导读:PART Ⅰ项目概要1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天津校区在定位上与协和医学院整体发展布局相一致,既传承协和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在全新的理念模式和范式下打造现代校园体系。同时,项目与周围已有协和其他产业功能版块,及天津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其他产业功能,天津本地医学资源形成紧密互动,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医学及医疗产业集群。为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项目,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

PART 

项目概要

1


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天津校区在定位上与协和医学院整体发展布局相一致,既传承协和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在全新的理念模式和范式下打造现代校园体系。同时,项目与周围已有协和其他产业功能版块,及天津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其他产业功能,天津本地医学资源形成紧密互动,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医学及医疗产业集群。


为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项目,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科研中心和健康产业转化中心。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等核心产业为主,打造集医学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医疗健康服务转化、国际合作交流为一体的医学产业及教育基地。


图片

△协和校园 主轴鸟瞰©THAD


PART 

总体理念

2


协和医学院,不仅代表着医学圣殿、精英教育、比肩欧美一流医学院的顶级学府,更推动和引领着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在其宏大的中式建筑群落内,是当时最考究的西式装备——这种跨越东西方的豪迈,为世人绘就了治人修身和行医济世的圆满境界,也为校园设计增添了一种新的范式。


图片

△北京协和医学院 设计原图


伴随科技飞速发展,今天的医学教育模式正经历着根本的转变。对经验、协作和成果的关注,急需创新和变革的支撑和引领。以激励泛在学习,打造新一代教学实验空间;经由强化通识教育,促进多学科协同;构建书院与学院并行的群落模式,加强医文共融;创造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校园格局,致敬传统经典;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形成整体及长远的健康校园。这五个理念由相对微观的人体尺度扩展到相对宏观的生态尺度,一步步增强了协和精神的有形体现,奠定了未来协和传承卓越的根基。


图片

△从功能到环境 空间圈层分析©Gensler


突破传统学习空间范式,以交互体验式空间构建深度学习网络,最终实现以传承经典的布局,承载代表未来的全新教学模式与办学理念。一代代协和人耳濡目染,在现有校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布局之中得到协和精神的浸润。新时代下的协和新校园,将服务于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传承协和精神内涵,吸取世界一流医学院办学经验,形成代表着未来健康福祉的精神家园,实现人本与健康大同。


PART 

校园规划

3


校园空间形成两轴一心、多带融合的总体格局,布局高效并实现了场地的生态平衡。校园规划基于协和园片区的总体空间组织而形成,同时尊重周边城市节点和现有水资源,形成校园轴线。引入人本与健康大同之林作为共享生态景观,连接一、二期建设。


协和中堂作为校园核心,布局于两轴焦点。沿主轴对称布局的学院组团塑造仪式感的入口序列,界定了协和大道双侧界面。书院沿校园东西侧布局,以形成较为安静温馨的生活氛围。


图片

△校园西北向鸟瞰©THAD


陆上运动中心与山体结合,形成整体外观轮廓。在节地及优化土方的功能诉求下,将运动功能拓展到绿地之中;同时与二期水上运动中心形成紧密互动,将健康促进反映在校园环境中。多层次的步道体系为建筑组团之间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在一期北侧及中堂东西两侧留有规划白地,为未来学科发展扩大预留空间。与协和中堂在轴线上形成对景。传统式的建筑形制、体验与氛围,致敬北京协和校园。


图片

△陆上运动中心 外观©THAD


规划通过多轮风环境模拟和太阳热辐射分析,形成气候适应性布局方案,为打造绿色低碳校园,奠定良好的微气候环境。独特的屋顶轮廓与建筑功能相融,从而使每种建筑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空间条件。一致性的屋顶语汇为校园植入了浓烈的协和元素。


图片

△远观东山 西湖湖景©THAD


PART 

协和中堂:至学之庭

4


协和中堂是整个校园的核心,特色鲜明且大胆的设计手法彰显了协和精神的精髓。中堂正中是一个高性能的学术活动中心,可供1200人同时使用,两侧是公共教学、校务管理中心及学生活动中心,提供最大限度的日光照明。


图片

△协和中堂 檐下远景©THAD

图片

△协和中堂 镜池前广场©THAD

图片

△协和中堂 礼仪入口前©THAD

图片

协和中堂 夜景效果©THAD


校园中堂采用一体化屋面技术,为建筑屋面提供采光、遮荫和通风引导。为实现协和传统琉璃绿色屋顶之美,我们采用京西琉璃渠具有工法美感的琉璃瓦片,结合尺寸模数相同的节能幕墙工艺,形成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相交织的复合调性。


图片

△协和中堂 屋面构造分析©THAD

图片

△协和中堂 屋面构造分析©THAD

图片

△前庭室内©THAD

图片

△开放阅览空间©THAD


PART 

三中心:生长学科群落

5


校园依循医学体系,划分为三大中心群落,在协和中堂两侧布局,并延伸至东侧与协和园研究机构对应依据不同功能定位,形成一核+三中心的空间组织逻辑,再落位至校园物理环境,形成有机生长的学部空间架构将各个学院功能有机融入六栋不同规模的建筑类型之中。


每个中心都将拥有最先进的教学设施与社群空间:

 开放的室外中庭及配套共享设施

 便于交流的报告厅及阶梯教室

 灵活且日照充足的教室和实验室空间


图片

△三中心 百年大道群落©THAD

图片

△教学中心 礼仪入口©THAD

图片

△教学中心 入口大厅©THAD

图片

△模拟中心 VR中心©THAD

图片

△实验中心 景观内院©THAD


PART 

大书院 小世界

6


书院的设计基于对现有校园空间关系的传承进行空间打造,形成亲密的生活尺度氛围。按照不同的书院分布逻辑,各部分的功能类型及面积比例可灵活划分。在目前的设计中均留出空间弹性。分年级、分主题,或以医学大家命名,增强各书院学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每个书院的顶层设置配套设施,为师生提供专注研习与社交放松的场所。


图片

△书院远景©THAD

图片

图片

△园中绿庭©THAD

图片

△书院室内 交流空间©THAD

图片

△自助餐厅室内©THAD

PART 

协和语汇

7

从传统的建筑样式,到加以继承,发扬光大的协和样式。我们尝试创建这样一个序列:居中守正,庄重严谨的中堂,到以功能为重,兼顾礼序的三中心,小尺度围合轻巧活泼的书院,食堂,体育馆。之后再回到描摹传统,以古论今的国际交流中心,形成协和所独有的建筑语汇。


图片

△协和建筑语序©THAD

图片

△实体模型推敲©THAD


PART 

低碳协和

8


规划通过多轮风环境模拟和太阳热辐射分析,形成气候适应性布局方案,为打造绿色低碳校园,奠定良好的微气候环境。独特的屋顶轮廓与建筑功能相融,从而使每种建筑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空间条件。


绿色总体评价:校园建筑全部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

协和中堂: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LEED金级、健康建筑金级要求。

书院及教师公寓:达到健康建筑金级要求。


图片

△太阳辐射强度分析©THAD

图片

△日照时长分析©THAD


建立以光电、中深层地热利用、雨水收集与储能一体化设施、智慧充电桩以及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为核心的校园微能网,以柔性负载与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实现降低60%以上近零碳效果,在有效降低校园运营成本的同时,为远期实现碳中和校园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图片

△群智能系统平台©THAD

PART 

未来协和园

9


经历与协和院校方数轮深化,及不断悉心调整,对协和园上位产业及功能架构,协和校园本体的水土网格,功能架构及内外形态进行一系列优化,在各个层面打磨细节,令协和园在总体及本体两个层面,呈现出更为大气开放、稳厚端庄的气韵。


致广大而尽精微,未来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建筑群,如同碧波流转的涟漪一般,塑造出独特的天际脉络。协和中堂、学院中心与书院,在这样一座具有中式传统建筑品格的建筑群落中,继承了百年前延续至今的协和精神,开创了新时代的协和建筑范式。


图片

△协和校园鸟瞰©THAD


PART 

项目信息

10


项目名称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
项目地点丨天津市
建筑类型丨教育建筑
用地面积丨1425亩
建筑面积丨建筑规模约380,000
其中一期约200,000,二期约180,000
设计时间丨2022-2023
设计单位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概念设计阶段)丨Gensler 晋思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

项目总指导胡绍学
项目主持人丨刘玉龙
项目负责人丨宋侃达 李洪刚
建筑团队丨胡真 谢坚 韩静 崔屏 闫凯 王云飞 陈婧 王安宇 张玉燃 刘宇豪 袁凌 何天逸
碳中和团队丨黄献明 杨丝路 李菲 宋风暖 杨钰
结构及机电团队丨李增超 郭汉英 李铁利 郭红艳
景观团队丨李伟 全龙 祁舒翔 包春雷 王晓君 王丹
项目秘书丨李孟霖 陈雨

Gensler团队
项目主持人丨 洪杰廉 Carlos Cubillos
项目指导 | Scot Latimer
项目负责人 | 田宏  Andy Chen  
建筑团队丨吴霄 Francois Chimier Soohyeon Jeong 张逸 徐文博  
项目秘书丨曹丹洁

结构顾问丨 奥雅纳 Arup
幕墙顾问丨 同创金泰 CCAT


胡绍学建筑大师工作室 |  撰稿 
企划部 |  编辑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版权 


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