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物简介:李晓林博士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慈善家北京市东城区胡同纵横交错。有一个胡同建于元代,明朝在这里设有造币厂,到了清朝,户部宝泉局也在这里造币,而铸造的钱币主要用于给在京官吏发放薪饷(工资),薪饷又被称作“钱粮”,于是有了钱粮胡同的称谓。”胡同里处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人物简介:李晓林博士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慈善家
北京市东城区胡同纵横交错。有一个胡同建于元代,明朝在这里设有造币厂,到了清朝,户部宝泉局也在这里造币,而铸造的钱币主要用于给在京官吏发放薪饷(工资),薪饷又被称作“钱粮”,于是有了钱粮胡同的称谓。”胡同里处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印记,街坊邻里彼此熟络,打起招呼来质朴热情。
这是李晓林生长的胡同。在他儿时记忆里,胡同的邻里生活温暖可亲,母亲更是个热心肠的人。“我母亲一直就特别愿意帮助别人,街坊邻居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帮。”耳濡目染之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理念就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根植在他心里。
1987年,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靠2000元起家,李晓林从央行下海后,迅速在电缆、注射器、彩电生意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此,他的商业之路上越走越稳、越做越大,林达集团已成为一家以旅游文化、科技环保、房地产开发和风险投资为重点的大型民营企业品牌,并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界的领军企业,累计在全国投资500多亿元。李晓林这位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真正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
富起来的李晓林,未忘记母亲当年的教导。有了帮助他人的能力,那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长得更加茁壮了。他开始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
1995年,李晓林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了650万元。那时候他没想太多,只是觉得“企业家赚到钱,捐资、助学,能够帮助别人,可以回报社会,挺光荣的”。
那个年代,中国企业家做慈善,基本都是以捐款捐物、政策倡导为主。为了做公益,李晓林的足迹去到过祖国大地的许多地方,用心感受、用情感连接、用脚步践行着善行理念。
2005年,在贵州黔西,李晓林捐资20万元援建一所林达思源小学。捐赠结束,坐车返程时,他回头望着身后孩子们,不顾飞扬的尘土,边追着他车子边大声喊“谢谢”,眼眶顿时湿润了。
孩子们的举动,深深触动了他。“回头看窗外,孩子们全被裹在汽车扬起的尘土里,隐隐约约能看见已经洗得没了颜色的蓝校服、红领巾。那一刻我不禁红了眼眶,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公益慈善事业对受助者生活带来的真实改变,也一次次为之感动,为公益慈善事业献策出力渐渐成为了他的习惯。
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又渐渐转化成了他的毕生追求和使命。迄今为止,李晓林个人和林达集团累计捐赠善款和物资近1亿元。同时,他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在了公益慈善事业之中,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事业中。截至目前,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和物资40亿元,已经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2900万人次。
2005年,在民建中央的支持下,他牵头联合15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共同发起“思源工程”的倡议,号召民建会员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并于2007年担任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此以基金会为依托,感染感召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在李晓林的带领下,中华思源工程基金都在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救灾救援和灾后重建行动,并于当年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是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专门医院,承担着医疗救治任务。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的关心领导下,在李晓林的指挥部署下,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联合112位爱心明星,在这两所医院投入使用前,就向医院捐赠交付20辆负压救护车,以及急救运转呼吸机、加温输液泵、高速急救泵等医疗设备,助力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在2020年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累计向湖北等地捐赠106辆负压救护车,以及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阻击战和总体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李晓林很早就关注到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难题,这也是最让他挂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西部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看病难,有些地方的人得了病以后只能用马车、牛车送往医院,半道上人就不行了,特别需要救护车,对于老百姓来说,救护车就是救命车,所以我就提出倡议,筹款捐赠救护车来帮助中西部医院改善医疗急救条件。”
从2011年至今,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已带动社会各界捐赠了3811辆救护车(含140辆负压救护车),交付给我国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等并投入使用,创造和保持着我国慈善组织救护车捐赠最高纪录。
十五年耕耘,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留下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绩。基金会开展的公益项目,涵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乡村发展、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应急救援等众多领域。“思源阳光计划”、“思源沼气”、“思源救护”、“爱的分贝”、“思源教育移民计划”等项目和两位慈善人物,先后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连续十一年保持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指数全国第一。
至纯至净,让人敬佩,吸引了更多企业家加入到这个“慈善”行列。一位叫陈沙立的海外华人的捐赠,让李晓林格外记忆犹新,“他出生在泰国,生活在加拿大,却十分信任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连续几年持续捐款,总额达到数千万。”
2022年年初,一首曲调温暖的公益歌曲在网络音乐平台上线:“再远的山,也挡不住我们坚定的脚步,并不是那里有美丽的山花。再偏的村,也拦不住我们执着的行程,并不是那里有迷人的炊烟。通往乡村振兴的路,让每个人都不落下是我们的目标;饮水思源,济困扶危的善举为我们导航。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却始终惦念着你。我知道你有一个梦,你可能不知道,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梦。”
这首歌叫《一个都不落下》,作词者,就是李晓林。他用这样一首歌唱出了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的使命感,也唱出了自己推动共同富裕的愿望和决心。著名歌手、音乐人胡海泉得知后,感同身受,并再次谱曲、演唱《一个都不落下》,计划2023年初上线。
在这样的坚持和坚守中,转眼又是一年,这已经是李晓林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第二十七年。
一个人,一位企业家,一名心怀善念的慈善家,数十年坚持不懈,究竟能撬动多少的公益力量?又能真实改变多少命运的轨迹?
目光炯炯的李晓林,坐在我们镜头前,用温和却有力的声音,讲述了他的故事。五十四年奋斗历程,二十八年公益行动,他给出自己的答案。
问答部分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内容,您认为这些内容对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哪些方向和思路?
李晓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同时有数十处内容与公益慈善密切相关,为新时代新征程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基本依据和远景目标。
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目标提供了战略指引。“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是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使命,慈善组织应继续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在开展慈善工作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和发展水平,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体系和机制。
其次,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为慈善事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路径。例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益、残疾人、传统文化、就业、生态环保、法治等领域,虽然以前是慈善事业重点参与的领域和范围,但是这次强化和增加了服务领域和范围。同时,二十大报告关于分配制度的重要论述,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明确了路径,特别是对发挥慈善事业优势,优化三次分配、完善分配制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慈善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协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其中社会组织协商包括慈善组织在内,这对慈善事业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记者: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吗?
李晓林: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是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于2007年3月在民政部正式注册成立的全国公募基金会,引导民建会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开展以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的“思源工程”活动,助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多年来,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的关心领导下,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始终注重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先后荣获40多个奖项,透明指数连续11年位全国第一,其中国家政府级最高奖项14个,“思源阳光计划”、“思源沼气”、“思源救护”、“思源爱的分贝”、“思源教育移民计划”项目及两位慈善人物先后7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
2008年,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我作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未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将继续弘扬“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公益理念,接续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乡村发展、生态环保、应急救援等工作,不断为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现在对于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来说,最核心的项目是哪些?为什么会将力量着重放在这些项目上呢?
李晓林: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方向目标。今后,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继续围绕上述领域,对正在开展的公益深耕细作,横向、纵向发展,不断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而接续奋斗。其中,包括“思源空中课堂”、“芭莎课后一小时”、“扬帆计划”、“小小主持人”等文化教育项目,“思源救护”、“爱的分贝”、 “天使妈妈”、“温暖童心”等大病救助项目,“‘三品一标’认证”、“定心丸”等乡村发展项目等等。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李晓林:2021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捐赠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教育、健康等领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并且有数十处内容与公益慈善相关;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我个人认为,未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国际公益等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成绩。
让更多人透过镜头,看到这些踏实有趣的年轻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着无限的历史与文物的延续。尘土飞扬之中,是他们与热爱相守的真实快乐。